中华斗蟋,又名迷卡斗蟀(学名:Velarifictorus micado)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种常见鸣虫,即常人所说的“蛐蛐儿”,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广大地区。中华斗蟋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常栖息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掘洞或利用现成瓦砾石块缝隙而居,并啮食植物的茎、叶、种实和根部,偶尔捕食小型昆虫,是农业害虫。每到夏天,雄性为了求偶,会不间断地鸣叫,直到深秋才逐渐停止。中华斗蟋是中国最常见的用来斗蟋蟀的品种之一。

ZOO受邀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理事Nicolechen的品牌Nc-space为保护动物和家园做出公益活动。

●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 与北京文化之间的关系

北京人养蝈蝈儿有不少的讲究,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按季节说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为夏蝈蝈儿,”立秋”后为秋蝈蝈儿,隆冬时节的蝈蝈,一般就是暖房繁育出的了。过去四合院里一些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为了买到一只上品的蝈蝈儿,会不远百里跑到河北、山东甚至东北花高价购买。而蝈蝈儿笼子也有讲究,夏秋用竹制,挂在庭院中。上等的蝈蝈儿笼子是由葫芦做成的,用以冬天揣在怀里。葫芦外面有刻花、雕花和烫花,图案多为古朴的吉祥物,如松鹤延年、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古朴典雅,不失为一件艺术品。

● 原生环境与自然需求环境

● 保护策略

如今的北京人大多住上了楼房,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让蝈蝈儿鸣叫。一来二去,北京城里卖蝈蝈儿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有在十里河和少数的花鸟市场里才见有卖蝈蝈儿的。他们的身边多数聚着些人在挑着心仪的蝈蝈儿,一边挑一边讨论着。

中华斗蟋生活与老北京的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我们的设计策略以老北京胡同为起点,以昆虫旅店为原型进行适宜中华斗蟋的装置搭建。

 

首先我们提取了老北京胡同中的屋面瓦和砖墙元素,分别对其进行要素转译:我们将瓦片元素转化成带有缝隙的观景墙,将砖墙元素转化为昆虫旅馆的房间,再对二者进行了结合。

中华斗蟋体长13-18mm,通体黑褐色。头大,顶部宽圆,颜面圆凸饱满,后头有 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1条中间狭两端宽,形似大括号“ { ”的黄色横带,中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前胸背板横长方形,具淡黄色斑纹。前翅略不达腹端。后翅短于前翅。亦有后翅长于前翅的个体,俗称“飞机翅”。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为两室,斜脉2条,端区约与发音镜等长,末端圆。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常脱毛,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中华斗蟋栖息于野外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掘洞穴或利用现成的瓦砾石块缝隙而居。中华斗蟋所筑洞穴常带蓬盖状伸出物,与地面约成45°角。拉丁属名“Velarifictorus”即有“覆盖物”之意。雄性具极强的领地占有习性,一个洞穴只能容纳一只雄性或和单只雌性配偶。为了争地盘、争配偶,与其他雄性个体进行殊死决斗是它们在行为上的特性。野外占据地域宽广,鸣声响亮的中华斗蟋,通常具有较强的斗性。

大部分昆虫喜欢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地方,因此可以把昆虫旅馆放置在隐蔽处,或者靠经昆虫生境的地方,例如花丛边,水池边或者绿篱边。也可以将其放置在阳光之下。由于昆虫旅馆重量较大,所以最好选择放置再平整的地面上。一般不需要超过五层。如果增加层数,可考虑在底层设置大点的开放洞穴,为刺猬或者青蛙等其他生物提供庇护场所。确保昆虫旅馆的结构牢固,可以把上下层相互固定。

在瓦片与木棍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回收来的卫生纸直通以及废弃的可降解的纸质吸管替换木棍来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同时在内部填充麻绳和木屑以分隔跟多空间,同时为昆虫栖居提供了更为隐蔽和安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