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体型较大,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形成较浅的分叉,腿短,爪的四趾都向前伸,几乎没有抓握能力。因此它们无法抓取树枝栖息或是在平地站稳,只能依附于山体裸岩的缝隙和洞穴边缘。起飞时,从高处自然跌落,借助空气动力起飞,雨燕一旦坠落到地面很难再次起飞。
ZOO受邀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理事Nicolechen的品牌Nc-space为保护动物和家园做出公益活动。
●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3月雨燕就从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东部迁飞回来,它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0~190公里,北京雨燕可以在1000米-2200米的高空一边睡觉一边滑翔,以每秒8.5米的速度。一般在7月底离开北京,经没蒙古族往西飞行,穿越阿拉伯半岛,并在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往返约3.8万公里。
● 与北京文化之间的关系
“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1965年6月,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沿着紫禁城的护城河骑车慢行,一路发现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还在西四北四条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鲜活的古都风貌。
雨燕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之一“妮妮”的原型,还是首个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喜欢在高大建筑上筑巢,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和皇家园林的古建筑为其提供了最佳住所。颐和园廓如亭是雨燕分布较多的区域之一,在雨燕繁殖高峰期,廓如亭不对游客开放,为雨燕营造宁静的繁殖环境。
● 原生环境与自然需求环境
● 生存现状
由于雨燕从高处向下俯冲的同时扇动翅膀才能升空,这种独特的肢体结构与生存方式,让雨燕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选择了有高大古建筑的北京,这些高大建筑中的梁、檩、椽交错形成了密集的人造洞穴,比野外的裸岩更加安全、舒适,而且有利于雨燕的集群繁殖。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所剩无几,原有巢址的消失,雨燕无法找到适宜的巢址,是其数量锐减的深刻原因。出于文物保护目的,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腐蚀漆面和木材,许多古建筑都在斗拱的空隙前安装了防雀网,进一步压缩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
食物资源的匮乏同样加速了北京雨燕数量的减少。过去的园林绿化多是以人的审美为中心,将许多原生的乔木灌木和草被,换成了四季常青的外来园林植物,铺上了单一草种的草坪,这种过于单一的园林绿化很难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园林绿化的打药灭虫,也使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较大影响。
大量的景观照明影响和破坏了雨燕的夜间休息。亮度过高的光源会混淆雨燕的夜间视觉能力,诱使其飞出巢穴无法回巢。
● 保护措施
通过建立符号系统唤起公众对于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公众通过参与动物巢箱制作,加入到城市野生动物保护这一行动中去,再通过广泛的宣传影响整个社会层面开始关注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
● 装置符号系统、预约系统、用户参与设计手册
通过对雨燕在古建筑结构中的筑巢位置进行分析,我们的团队进一步形成严谨的斗拱结构及构造形成的空间,根据不同结构类型,设计团队将其转译为三种结构的巢箱。用户可以扫描二维码来获取雨燕巢材料及说明书,制作雨燕巢箱,并将其安装于符合雨燕起飞高度的个人建筑外立面上。
我们希望建立新的城市野生动物符号系统并衍生出一系列导视系统,将城市野生动物纳入从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一环。同时期待大众可以通过我们的《城市野生动物保护手册》以及公众号“城市野生动物回归计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