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边境迁移计划

乡村剩余资源与世界过剩劳动力之间正存在明显供需不平衡问题,却因隐形的社会障碍与混乱的秩序未能实现人与资源的合理匹配。项目希望形成一种颠覆性的全球乡村流动人口新制度,将乡村的边界作为新乡村人口交换枢纽,形成一种线性存在包裹着乡村边界。本设计建立了独特的人口分层原则、双向匹配机制和标签评分系统,意图将劳动力转移中的壁垒转换成一种筛选机制,以建筑学作为载体宣告一种新的秩序。通过该机制乡村劳动力转移能够达成“统筹身份认证,人才职业分类,人才质量分层”的目标,同时该机制分为了三个阶段,最终的目标在于让全世界的剩余劳动力都可持续性地匹配到乡村剩余资源,在乡村困境之下形成全新的乡村生产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一些人已经不再适合生活在城市中。同时,大量农村资源如有待开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地方原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于是可以设想:如果农村的剩余资源能够被剩余人口利用好,就可以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但是富余人口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缺乏统一的能力证明体系、富余人口难以与农村人口缺口匹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打造了一种全球乡村流动人口新制度。

 

根据拉尼斯-费曼的理论,只有当劳动与生产资料相匹配时,生产力才能最大化。于是项目确立了“剩余人口分层原则”,并基于此建立了双向匹配机制和标签评分系统——剩余人口将根据商业模式和“基本剩余人口的技能”被重新划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情况生成的分数将会成为他们“人口标签”的一部分。整个系统可以适应不同地区过剩人口流动趋势。

 

根据以上机制,整个“人口交换”的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登记和初步筛选:农村剩余人口接入机制后,过剩的工人将获得包含他们一些基本信息的标签。第二阶段——学习和生产:剩余劳动力将通过不断的工作和技能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标签,同时农村地区也将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得分作为未来选择的参考,同时这些剩余劳动力给乡村社区形成的初步印象会被反馈给匹配机制,以便将不同的人分配到最合适的村庄。第三阶段——认证与合作:每个剩余劳动力的标签将基本确定,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职责履行职责,从而优化相应村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创造新的农村价值。

时间:2021年

功能公共建筑 基础设施

类型:概念性设计

团队:ZOO建筑设计事务所

团队成员刘轩轩 张桓嘉 黄鼎顺 徐浩洋 罗子瑜 温佳鑫

项目说明视频请点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