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圣母院教堂竞标设计

巴黎圣母院大火不仅摧毁了建筑,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时,建筑也承载着无尽的希望:正是建筑拉近了人与上帝的距离,恢复了人的精神寄托。就像教堂建筑诞生之初,每一位建筑师都把建造一座教堂看作是给创造者的礼物:这种建筑师与空间之间忠实的关系在21世纪应该被重复。伊甸园幻想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不完整的教堂之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聚集在一起设计这个漫游的结构——伊甸园。然而,真正的伊甸园不是由建筑师创造的,而是由人和建筑本身创造的。人在建筑内的自发活动产生场所精神,放弃欲望,回归平凡。在这种精神的催化下,建筑像花园一样绽放,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最后伊甸园重新出现。

 

 

 

 

 

 

 

 

 

建筑的空间序列以典型的法国园林凡尔赛宫为原型,我们提取了法式园林的平面逻辑,将建筑、水体置入其中。平面的空间序列遵循建筑-水池-放射性轴线-水池展开。创造了指向东面,即传说中伊甸园方向的轴线。空间序列形成面向东方的主轴。在平面组织的过程中,参考了六世纪罗马教堂的壁画“the glory of Christ”,肋骨拱将壁画分为了四个部分,象征着伊甸园河流滋养的四个文明,分别是底比斯河、基宏河、幼发拉底河、比逊河流域文明。以此作为基础,我们进行了水系统的梳理,并在东方设置了象征文明起源的水池。

 

建筑外立面保留了玫瑰窗,这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玫瑰花窗象征着天堂之门,是彩色玻璃与混凝土的杰作。自然的玫瑰花窗则是又真正的花朵构成,它是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并设计锥体结构,它的面材是半透明的镜子,能将周围的花田与经过的行人映射其中。鲜花、人、建筑合为一体。建筑、自然与人互动,创造出人无限的场所精神。

 

哥特式教堂另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复杂的拱券结构。将哥特式建筑的元素抽离并进行重组,重构了拱的体系,使教堂原有十字拱承重结构与新建部分协调。建筑主体也由一系列的全拱、半拱组成,与圣母院原有的拱体系相呼应。

 

87-124m是第三层级,象征着伊甸园中的善恶树。小型的平台围绕着中间的尖塔向上盘旋,越接近天堂道路则瑜伽险阻。为攀岩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场地。

65-87m是第二层级,象征着亚当与夏娃的花田。层层叠叠的花田模块构成了这一层级,为人们提供了非凡的徜徉在花海与瀑布中的体验。

46-65m是建筑的第一层级,象征着伊甸园的土地与河流。水系、道路系统、建筑构成这一层级,形成伊甸园的主要景观。提供了一个适合祷告、冥想的空间。

 

由此看出项目将从伊甸园获设计灵感作为设计的核心部分,通过建筑与花朵相结合,设计了小型的花田模块,形成向上的递进空间。通过建筑形成与上帝进行精神上的对话的途径。不再感到单调乏味,而是感受到了真正的洗礼和解脱。

 

 

 

 

 

地址:法国 巴黎

时间:2021年

功能公众建筑 展览建筑

类型:概念性设计

团队:ZOO建筑设计事务所

团队成员张啸寅 谭王冰 朱炳奇 王淳子涵 林超群 温佳鑫